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以下简称《意见》),对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在体育发展中的作用,有重要指导作用。体育战线要切实贯彻中央《意见》精神,进一步做好体育社会科学工作。
体育社会科学是研究体育社会现象、反映其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新中国成立以后,体育社会科学在探索体育发展规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为体育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普及体育基本知识、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发展竞技体育、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十几年来,体育社会科学在研究机构建立、研究队伍培养、新学科形成、研究领域拓展、研究经费投入等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为体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体育社会科学面临许多新的、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与社会和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体育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受到普遍重视,体育理论研究落后于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研究还没有大的突破,体育学科建设和教材亟待加强,管理体制、成果转化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经费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
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确立新时期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社会科学体系。要努力造就一支学科结构、年龄结构、梯队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产生一批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产生一批能够对体育决策提供重大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使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在总体上有明显提高;形成有利于充分调动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多出成果和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运作经常化、渠道多样化的体育社会科学宣传网络;建立与整体体育事业发展相应的体育社会科学经费投入机制。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
一、充分认识体育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
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事关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全局。体育社会科学是体育事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体育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体育科学是综合性科学,实施科教兴体战略包括繁荣发展体育自然科学和体育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离不开体育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要提高认识,努力创造和树立体育社会科学与体育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体育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体育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体育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体育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体育社会科学人才与任用好体育自然科学人才同样重要的氛围和观念。
二、坚持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
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体育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贯穿到体育社会科学工作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体育社会科学。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必须紧紧围绕体育事业发展大局,树立科学的体育发展观,坚持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新局面提供理论支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要以我国体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体育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体育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鼓励大胆探索,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发展真理。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当代体育,准确把握当今世界体育发展趋势,继承民族优秀体育文化传统,深刻认识中国体育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体育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积极推动体育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科研方法创新。
三、完善体育社会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要以有利于调动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多出精品,有利于成果转化为出发点,建立健全体育社会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人员主要分散在体育政策研究部门、高等院校、体育科研单位等,要通过采取有力措施,建立起基本能够满足国家体育发展需要的,党领导的、部门分工负责明确的体育社会科学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加强体育社会科学运行机制的建设,完善体育社会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原则,把为体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体育与经济社会、体育系统内部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作为评价优秀成果的重要标准,鼓励和表彰体育社会科学先进单位和个人。
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队伍
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社会科学队伍。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体育社会科学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高度重视体育社会科学优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努力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政治和业务素质好、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加强对体育社会科学优秀人才的宣传。
加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统一中,在重德行、重素质、重学术的修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术道德修养,自觉维护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要认真做好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工作,坚持以提高内涵为主建设基地,发展符合条件的新基地。鼓励各研究基地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有所侧重地进行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形成基地的特色。对研究基地继续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基地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咨询服务、信息资料建设和科研体制改革。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地理位置、学术特色、科研氛围、管理体制等各不相同,要创造条件,加强基地之间的交流,鼓励联合攻关,优势互补,不断增强活力。要广罗人才,高度重视体育系统、社科研究基地以外体育社会科学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为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服务。
五、抓好体育社会科学课题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应着眼于体育改革和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体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更好地为体育中心工作服务,为体育决策服务。进一步完善研究课题招标制,实施体育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计划,力争取得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成果。对部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试行先出研究成果、后资助经费的办法,以资助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工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研究修订局管项目管理办法,制定专家评审、立项、中期检查、验收结项、评奖的具体标准,加强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以及评选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要根据不同需要、不同课题、不同研究者,采取不同政策,分别设立定向招标课题、委托研究课题、重点研究课题、一般研究课题、自筹经费研究课题等;严把立项关,加强课题的中期检查,提高结项率和研究质量。在抓好局管项目、协助做好国家项目工作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它研究,注意发现人才和推广应用其优秀成果。
要整合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要充分发挥体育实际工作者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加强体育社会科学理论部门与体育实际工作部门的沟通。加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交流和转化利用。建立和巩固体育社会科学成果的宣传阵地,鼓励和支持体育报纸、科技期刊、网站等传媒刊登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
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加强学科建设和管理,做好学科布局,注意点面结合、协调发展。既要重视应用对策研究,又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在课题立项上,对体育发展急需学科给予重点保证,同时积极支持基础学科的发展;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大帮助和扶持力度,促进其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
六、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高度重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条件的改善,提高体育社会科学的基础建设水平,改善硬件设施。建立“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专家库”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库”。加强课题网络建设。
七、加强对体育社会科学的领导
开创体育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必须加强对体育社会科学的领导。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体育社会科学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努力把握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为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加强国家体育总局与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各级地方体育社会科学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协调,鼓励和支持地方体育部门加强对本地区、本单位的社会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工作。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经常向体育社会科学界提出一些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注意把体育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运用于各项决策中,运用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中,使体育社会科学界成为体育行政部门工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要努力拓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经费投入渠道,积极争取各种支持,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体育社会科学项目、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的事业经费和专项经费要逐年增加。设立资助体育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的专项经费。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各级地方体育部门也要加强对体育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投入。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注意充分发挥体育科学学会等社会学术团体及各类体育科教机构的作用,密切同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系,关心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多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要采取各种措施,充分发挥广大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商丘市体育总会)